推广 热搜: 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商场  深圳  电商平台  农村电商  电子商务  电商  双十一  县域电商 

银行理财产品再现“零费率”

   日期:2024-11-26     浏览:0    评论:0    

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6月以来,中银理财、农银理财、交银理财、招银理财、光大理财、华夏理财、上银理财等10余家银行理财公司纷纷发布费率调整公告,下调部分理财产品的费率,其中不少理财产品费率降至0.1%甚至是“零费率”。

现象

多家理财公司下调产品费率

近日,中银理财发布公告,2024年7月2日至2025年3月26日对“中银理财-稳富(封闭式)2024年181期”产品费率进行优惠,即:产品销售服务费率由0.30%(年化)下调至0.15%(年化)。

6月20日至12月24日期间,民生理财对旗下贵竹固收增利盈系列某理财产品给予了费率优惠。其中,该产品固定管理费由0.5%降至0.04%,销售费由0.5%降为0.15%,托管费由0.03%降为0.01%。

光大理财也宣布,自2024年7月6日起,对阳光橙安盈季开8号理财产品费率进行调整,H类份额销售服务费从0.20%/年降至0.10%/年。

民生理财在6月20日至12月24日期间,对旗下贵竹固收增利盈系列某理财产品给予了费率优惠。其中,该产品固定管理费由0.5%降至0.04%,销售费由0.5%降为0.15%,托管费由0.03%降为0.01%。

除上述公司外,农银理财、交银理财、招银理财、华夏理财、上银理财等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近期也都对旗下部分理财产品费率实行阶段性优惠,一些现金管理类产品的管理费率直接降到零。

北青报记者梳理发现,近期调降费率的理财产品,主要以固定收益类和现金管理类产品为主,调降的费率主要涉及销售费、托管费、固定管理费这三项银行理财产品的固定费用。

市场

降费能否再现理财热?

投资者是如何看待降费呢?北京朝阳区读者杨女士经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对于自己持有的产品,她只了解产品申购和赎回都不收费,但运营过程中是否收费却并不清楚。“听客户经理说都在产品说明书里,那文件内容多,字又小,找起来太麻烦。”杨女士说。

北青报记者浏览多家银行APP的理财产品销售页面发现,理财产品的购买页面普遍突出的是产品历史净值或成立以来的年化收益率以及业绩比较基准,也都明示了产品的期限、起点金额、销售时间、申赎费率、买入确认时间、赎回到账时间等基本要素,但并没列出目前降费涉及的几项固定费用。

如果想要了解产品收费的具体情况,需要点击打开产品说明书或产品合同。比如,某国有大行近期发行的一年期产品,共25页的说明书中,北青报记者在第9页才找到产品费用说明:固定投资管理费是0.15%,销售服务费是0.20%,托管费是0.02%/年,超额业绩报酬按超出标准部分的60%。

杨女士说,理财产品费率降低对投资者肯定是好事,但是评价理财产品最终还是要看收益表现。她不会因为费率折扣大就买理财,但如果是已经买过而且觉得不错的系列,只要打折肯定优先购买。

在东城某事业单位工作的李先生坦言,自己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时候不太关注费率问题,因为他自己的本金就不多,从比例看,这些收费的金额会更小。同杨女士一样,李先生也表示会更关注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和收益波动情况。

分析

理财费率是否还有下调空间?

普益标准研究员李振宇指出,银行理财公司近期再度掀起“降费潮”,主要原因是近期银行多次下调存款利率,导致现金管理类及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收益承压较大,叠加美联储降息预期不断下降等因素,理财产品的收益表现普遍下降。银行理财公司通过降低费率,一方面能够提高自身理财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保持用户黏性;另一方面,降低费率也是对近期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的普遍下调的一种收益补偿。

李振宇认为,本次降费进一步推动了理财市场的竞争性,同时使得理财产品在与同类产品竞争时显得更具吸引力,有助于理财公司扩大市场份额,吸引更多资金流入。短期内,降费会直接影响理财公司的收入,压缩其利润空间;长期来看,为了弥补因降费造成的利润损失,理财公司可能会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开发更多差异化、定制化的理财产品,从而提升理财公司对理财产品的研发和运营能力。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和金融科技的发展,理财产品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理财产品的‘阶段性降费’可能会成为一种常态。”李振宇称。

对于银行理财产品费率是否还有下调空间,目前市场观点不一。李振宇指出,一方面,当前部分理财产品的费率确已降至较低水平,受制于盈利能力,后续下调空间有限;另一方面,银行理财降费的成本相对于保持客户黏性带来的价值不算太高,在产品收益欠佳背景下,理财公司通过降费吸引投资者或是一种合理选择。因此,理财产品的“阶段性降费”仍会发生,但下调幅度将受限。

李振宇同时强调,降费让利对投资者的直接影响是阶段性且相对有限的,理性的投资者并不会仅仅根据费率水平来选购和继续持有理财产品。长期来看,投资者预期目标的实现更为重要,良好的业绩表现才能真正增加客户黏性。

文/本报记者程婕

 
打赏
本条信息网址: https://www.e457.com/news/show-106009.html免责声明: 本网站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供和互联网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不对网站所有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积分购买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sitemaps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本站内容系用户自行发布,其真实性、合法性由发布人负责,云商网不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