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获悉,目前深圳互联网自行车日均客运量已达453万人次,从使用人次上看,已成为深圳第二大城市交通方式。
共享单车成深圳第二大交通
深圳市交委副主任娄和儒介绍,目前深圳常规公交日均客运量达到474万人次,互联网自行车日均客流量达到453万人次,轨道交通日均客流量约450万人次。共享单车成为仅次于公交车的城市交通方式。
深圳市是共享单车使用较早、发展较快的城市之一。8月初,两款摩拜单车被捐赠给深圳博物馆收藏,在深圳博物馆“改革开放史”展厅进行展出。深圳博物馆改革开放史研究中心主任付莹认为,共享单车的出现成为社会生活变迁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正持续引领和改变着城市居民的出行习惯。
深圳也是较早对共享单车进行规范管理的城市。8月23日,深圳市交委要求各共享单车企业暂停新增车辆投放,并要求8月底前,各企业要对已投放车辆的投放区域、车辆状态等完成全面清理排查,并向社会公开押金情况。
精细管理才会行稳致远
作为一种全新的共享经济模式,共享单车的发展可以说是爆炸性的。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共享单车已和地铁、公交共同成为三大公共出行方式。北京市交通部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9月初,北京共享单车投放量为235万辆。仅在过去4个多月,就新增165万辆,相当于平均每天超过1万辆共享单车被摆上街头。
据2017-2022年中国共享单车行业专项调研及投资价值预测报告了解,共享单车也引发了城市的绿色出行热潮,这使得城市交通和人文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高德地图和交通部科学研究院的报告显示,在共享单车项目推出之后,广州和深圳的拥堵程度分别下降6.8%和4.1%,而自行车出行的占比直接从5.5%翻倍增长到了11.6%。
不过,在迅猛增长的同时,海量涌现的共享单车也给城市的市容环境、交通秩序等带来一些困扰。诸如车辆乱停乱放、占道阻碍通行、热点区域车辆调度慢、车辆维修不及时等问题,亟待破解。
也因此,最近几个月来,很多城市纷纷开始向共享单车亮出黄牌,禁止新增投放。包括北京在内,目前全国已有12个城市叫停共享单车投放。随着这一波禁令效应的持续发酵,相信“亮黄牌”的城市会越来越多。
其实,禁止新增投放并不意味着彻底堵死了通道,而更应该被理解为一种发展过程中的管理。毕竟,此前的发展太快、增长太猛,尽管基本的发展方向并无问题,但有关各方都需要一个调适、磨合以及应急响应的过程。像北京那样,一天新增万辆单车,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承载力确实是一个考验。
如果暂时放缓步伐,逐步从总量增长过度到内部完善上来,显然是好事。事实上,与不断新增投放同步,城市街头也出现了巨量的闲置单车,有些热点区域甚至车满为患,反而给人们添堵。如何把这些沉淀的资源盘活,提高使用效率,并实现最少的占地与最高效的利用,并不容易。
这其中,车企固然要加强管控、及时回收,避免一味的“野蛮生长”;民众也应该多一些责任意识,不要总是用完乱停乱放;市政管理部门、交通部门等也应该出台相应的处置方案,妥善管理。所有这些,均关系到政府治理的精细化。既不能沿袭老办法来管理新生事物,动辄一禁了之;也不能束手束脚,无视日益严重的现实问题,从而错过治理的最佳窗口期。
就目前北京市新规看,亮点颇多。其一,车辆在进行总量调控的发展原则中增加了“动态平衡”。这意味着,未来,有关部门或将在不断调整中探索出市民所需要的合理数量,从而确定一个合理的投放规模。想做到这一点,在大数据的时代并不困难。其二,车辆回收从“及时回收”改为“必须及时回收”,如此,对于车企而言,就成为一种刚性要求,也将做到“进入无门槛”“退出有机制”。
此外,在车辆维修方面规定,“企业要自有或租用停车场地,满足车辆周转与维修需求,不得将公共空间作为企业车辆存放、周转和维修场所。”这或许加大了车企的运营成本,但也将有助于破解待修车辆积压占路、占据公共绿地等情形。
必须明确,对共享单车的适度行政干预,其治理的出发点与归宿,都应该是让共享单车更规范、更方便,而并非指向扼杀新经济。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行政固然要有刚性和执行力,但必须要本着与民方便的政策善意,善于采取新的技术手段,并与企业、民众实现充分的互动。“杀死”一辆共享单车可能很容易,而一旦窒息了共享精神,则无疑又走向了政策初衷的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