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有的5G场景应用并无特殊优势,并未真正与个人的生产生活融合在一起。
6月6日,5G商用牌照发放一周年。一年前,工信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四家运营商正式颁发了5G牌照,允许其开展5G商用业务。据新京报报道,牌照发放后的一年时间内,超过25万座基站构成的全球最大5G网络已经矗立在神州大地,累计5G套餐用户接近一亿户。
尽管5G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但是5G个人用户数量增速并不明显。据三大运营商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4月底,中国移动5G套餐用户数为4374.5万户,中国电信为2170万户,中国联通未单独公布5G用户数。显然,这一5G用户数与运营商的预期存在较大差距。5G在个人领域的里程碑应用仍然迟迟没有出现,导致重金投入5G建设和运营的运营商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分析5G个人用户数量未呈现井喷式增长的原因,主要有5G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链不够完整、个人应用场景不多等因素。
首先,5G基站建设仅在各个大城市展开,预计年底前才能覆盖到地级市,广大的县城和农村地区目前并没有涉及5G基站建设。这样对于用户来说,5G的覆盖面还不够广,应用受到限制,使得一些农村地区的用户暂不会考虑升级5G套餐。而一些大城市的用户,也受5G网络覆盖面影响而处于观望状态。
其次,要让个人升级成为5G用户,最重要的是要带来更多的场景应用,让消费者觉得有好处、划得来。目前已有的5G场景应用并无特殊优势,并未真正与个人的生产生活融合在一起。
最后,5G个人用户增加不多,也与人们的收入下降有一定关系,特别是疫情影响下一些用户收入受到影响,客观导致升级5G和更换手机的需求下降。
可见,目前5G个人用户增加较慢,符合市场规律,是市场配置资源的结果。但是,作为一个新型产业,5G投资短期给运营商带来一定的压力。比如运营商通过降低套餐资费吸引用户,则会增加资金压力,而如果不降资费,套餐用户增加更加缓慢,同时在竞争机制下面临客户流失风险。
长久来看,5G是信息数据经济时代的高速公路,产业发展前景广阔。5G产业发展具有前期投资大、需要创新更多产品支撑发展的规律。这就需要运营商提前进行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开拓以5G为主的更多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的应用场景。同时,还需要全社会持续不断地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推动以5G为主的信息通信与工业、交通、能源、农业等行业渗透融合,从而带动整个传统产业和消费的一个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提升整个产业链、供应链水平,让更多新经济新模式在5G这条信息高速公路上稳健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