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爆发后,世界范围内的港口拥堵仍不得完全化解,全球港航业正面临一场漫长的严冬。
而在这场严冬中,山东港口青岛港却逆势增长。货物吞吐量接连超越新加坡港、广州港,跃居世界第四;集装箱吞吐量赶超釜山港,跃居世界第六;新增航线55条,增速创下历史之最……青岛港的国际航运枢纽竞争力指数位居东北亚之首。
百年老港何以登上“东北亚第一”?答案是:靠转型升级。
山东港口青岛港繁忙作业中。中国经济网记者 宋雅静/摄
“兄弟港”融合发展
三年前的8月,山东省港口集团在青岛成立,四大港合而为一, “以青岛港为龙头,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渤海湾港为延展,各板块集团为支撑,众多内陆港为依托”的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就此形成。
港口一体化,从来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乘法效应。新开的国际航线资源向青岛港倾斜,日照港、烟台港、渤海湾港则共享青岛港的国际航线资源。航线、运力、客户等资源的统一调配,给青岛港带来更多的业务增量和更稳固的枢纽地位。港口能级提升三年来,青岛港新增55条航线,航线增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许多航线将青岛港作为中国北方唯一挂靠港。
依托一体化发展平台,青岛港坚持“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发展路径,聚力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中心,为腹地企业构建起全球通畅的交通网络,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
今年上半年,面对疫情对集运市场和港口生产带来的严峻挑战,以及全球港口拥堵加剧、船舶晚班停班的不利因素,山东港口青岛港聚焦保通保畅关键节点,通过重点布局“一带一路”RCEP航线和北美特快专线等途径,成功实现新增集装箱航线15条,实现外贸集装箱量增幅达8%的逆势增长。
绿色智慧发展
青岛港是全球领先、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5G智慧码头”。
6月28日,在“德翔许明”轮作业中,自动化码头桥吊最高单机作业效率达到67.76自然箱/小时,桥吊平均单机作业效率达到了60.18自然箱/小时,效率一举提升14.2%,第九次刷新自动化码头装卸效率世界纪录。
如此亮眼的成绩,源于更“智慧”的港口。从实现“五项突破”“十大创新”,研发“一键锚定”自动防风技术、自动导引车(AGV)循环充电技术,解决多项世界难题,到建成全球首个“氢+5G”智能绿色码头,再到自主研发的集装箱码头智能指挥控制系统,青岛港到处彰显着智慧与科技的力量。
不止自动化码头世界瞩目,传统码头也日新月异。全系统干散货智慧码头打造了干散货自动化作业经验可复制、方案可推广、机种全覆盖、管控全方位、监测全时段、稳定全过程的“山港样板”,蹚出一条传统干散货码头自动化改造升级之路。机械设备上不再有司机工作,码头员工坐在办公室不同分区的电脑控制屏前,通过监控显示器上的实时生产画面,操作按钮和手柄就能完成装卸,彻底颠覆了干散货码头的传统工作场景。
在青岛港干散货码头上,与“智慧”并重的是“绿色”,技术创新为码头运营带来效率的同时,更带来了减碳和节能,让港口向生态港的整体转型不断迈进。
船船直转、卸船直混等生产新工艺的落地,让货物不落地“直取直出”的全新装车模式成为可能,“公转铁”“散改集”等清洁运输比例逐步超过80%;大型机械节能改造,卸船机、门机等的变频和势能改造;整个港区加大清洁能源利用、推广绿色照明、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等都是低碳节能的最好写照。以作为试点小港池码头为例,干散货智慧绿色码头投入运行后,平均能耗率降低10%。
港产城融合发展
以现有经济规模估计,中国贸易占全球贸易比重提升1个百分点,将给港口经济带来接近3万亿的贸易增量,而青岛这样的港口城市将首先获益。
“港”是产业和城市发展的基石,“产”是港口和城市发展的支撑,而“城”,则是港口和产业发展的依托。
2020年2月24日,总投资210亿元的山东省港口集团2020年首批重点建设项目在山东港口青岛港等港集中开工;2021年3月2日,总投资141亿元的山东省港口集团青岛港产城融合项目集中开工;2022年2月23日,山东省港口集团港产城融合发展(青岛)建成项目投产暨新项目开工仪式在青岛港董家口港区举行,涉及建成投产及拟新开工项目共27项,总投资达298亿元。
此外,青岛港抢抓山东自贸区、上合示范区等政策叠加赋能机遇,推动保税原油混兑、期货原油交割业务落地,加快由门户港向枢纽港、由物流港向贸易港转变。三年来,青岛港外贸原油国际中转、保税原油出口、船供油期货交割等新业务、新业态竞相涌现。
面朝大海、背靠大陆,港口一直是开放与希望的象征。锚定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目标,青岛港正奋勇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