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围绕区域高温限电事件,资本市场热点题材此起彼伏,虚拟电厂、空气源热泵、光热发电等等五花八门,资金追逐的方向迅速切换,有老股民调侃说:学习的速度根本赶不上老师们造题材的速度……
其实,连续两年夏季用电高峰出现区域电力供需偏紧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过程中,电力供给的稳定性、及时性和高效性仍然面临挑战。
换个角度看,挑战中蕴含机会。对应到投资上,对于痛点解决、产业进程有突破性进展的题材便会是资金追逐的风口。对于普通基民朋友而言,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具备中期持续性的机会,便能够捕获行业较大级别的机遇。
那么在缺电背后,在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过程中,蕴藏哪些中长期投资机会呢?接着看,带你好好捋一捋~
#01
大号“充电宝”——储能
与传统能源相比,新能源具有典型的间歇性特征,也就是:看天吃饭。比如光伏发电需要阳光、风力发电需要风大,那么在阴天下雨不刮风的时候需要用电怎么办呢?此时就需要储能的应用。
储能主要是指电能的储存和释放的循环过程。通俗地理解,就是把暂时多余的电以某种形式存起来,在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使用,仿佛一个大号的充电宝。
储能可以广泛应用于电源侧、电网侧和用电侧,在不同场景下体现不同的价值。
电源侧主要是指新能源发电站。新能源+储能的配合可以存储超发电量、平滑出力波动,尽可能减少弃风弃光,促进可再生能源并网。
电网侧主要是指电站。储能设备可以用于提供电力辅助服务,比如调峰、调频,提升电网可靠性和电能质量,缓解阻塞、延缓输配电投资等等。
用电侧包括家庭用户和工商业用户。通过安装光伏和储能设备,可以实现自发自用,错峰用电,收益来自将多发的电量销售给电网,节约的成本是错峰用电节约的峰谷价差。
储能是大规模应用光伏和风电的必经之路,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关键一环,因而产业政策相继出台,支持力度非常之大,而当前我国新型储能市场正处于发展早期阶段,渗透率较低,未来随着成本的下降,成长空间充足。
当前国内的储能需求主要是来自于政府政策的驱动。而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到2024年伴随国内光伏、风电进入储能平价,彼时整个市场化需求会有爆发式的增长。估算到2025年国内储能装机需求将达到50-55GWh,较2020年将实现70%-80%的复合增长率,这是非常值得期待的机会。
而近来资本市场对于储能板块的主要关注方向是欧美市场户用储能的爆发趋势。受到全球能源价格大涨的影响,2021年以来户用储能在欧美市场以每年翻倍的增速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
国内储能电芯、逆变器公司已凭借良好的产品力和成本优势打入国外市场,海外营收占公司营收的绝大部分,相关公司基本面持续景气,有望保持高增速、高毛利,是近来投资重点布局的环节。(来源:中信建投证券)
PS:最近市场热炒的“光热发电”是什么呢?
太阳能发电作为清洁能源发电之一,包括光热发电和光伏发电两种形式。光伏发电是利用太阳能电池的光生伏特效应,将太阳辐射能直接转化为电能;而光热发电是经过“光能-热能-机械能-电能”的转化过程实现发电,可以说是自带储能功能,对于弥补太阳能发电的间歇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而得到资本的追逐。
#02
电力“高速公路”——特高压
降低电力传输过程中的损耗有多重要呢?我们举个例子:
假设你为了喝牛奶,从呼伦贝尔拉了一根管子到北京,呼伦贝尔那边倒一桶鲜奶,你在北京用长吸管拼命的吸——最终可能一滴都喝不到。
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传输过程中损耗了。
而我国地域宽广、幅员辽阔,且能源分布非常不均衡,目前我国的光伏和陆上风电基地多集中在西部地区,而高负荷用电地区又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供需相距约800-3000km,对于大容量、长距离电力传输而言,降低传输过程中的损耗更为重要。
我国电压等级大体上分为低压、中压、高压、超高压、特高压五类,而在电力传输的过程中,一般电压越高,损耗就越小,所以特高压就能够在尽可能降低损耗的前提下把电支配到有需要的地方,解决空间的错配。
特高压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输电技术,目前我国已经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高压输电技术,是领先世界的重大自主创新成果,产业链齐全。
高层会议上也多次强调“要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十四五”期间,特高压将迎来新一轮加速建设期。
我国特高压工程由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投资建设。“十四五”期间,国家电网规划建设特高压工程“24交14直”,涉及线路3万余公里,总投资3800亿元,较“十三五”特高压投资2800亿元大幅增长35.7%;
南方电网电网建设将规划投资约6,700亿元,其中,南方电网将配电网建设列入“十四五”工作重点,规划投资达到3,200亿元,规划投资占比将近总投资的一半,行业成长空间有望打开。
#03
电力系统“网约车”——虚拟电厂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重在实现电力系统的智能化。虚拟电厂是一种将分布式发电、需求侧响应和储能资源统一协调控制,响应电网调度指令的物联网技术,大家可以把它理解成是电力系统的“网约车”。
其实是一种管理模式或者说是一套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把分散在不同空间的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发电装置、储能电池和各类用电设备整合集成,协调控制,核心就是能够帮助电力市场削峰填谷,解决清洁能源的消纳难题。
根据国家电网测算,通过传统的电力系统实现削峰填谷,满足5%的峰值负荷需要投资4000亿;而通过虚拟电厂,在建设、运营、激励等环节投资仅需500-600亿元。
今年以来,中央及地方相继出台各项政策支持虚拟电厂发展。
目前,国内已建成多个大型虚拟电厂试点项目,分布在河北、江苏、浙江、广东、上海等多个省份,但是仍停留在初期示范阶段,离全面推广仍有较大距离。
也正是因为“从0到1”,给资本市场带来了无穷的想象空间,作为未来电力调配重要着力点,虚拟电厂前景广阔,正逐步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可以看到,在“双碳”的国家级战略下,强势的新能源及电力板块不断涌现热点、不断在内部切换细分方向,巨大的发展空间会带来行业整体较大级别的投资机遇,而在产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涌现出一大批优质的企业,长期的大牛股也有望从中诞生。
对于普通散户而言,热点轮动往往应接不暇,容易踏空也容易追高,高拥挤度和高景气度并存往往让人为难,此时把找机会、跟热点的难题交给专业人士,选择新能源赛道或者风格均衡的优秀的主动管理型基金长期持有,是最聪明、最省心的投资方式了。
“任何阿尔法的伟大胜利,都是建立在正确的贝塔选择之上”。而新能源及其细分领域的投资,无疑是这个时代最确定性的机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