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发布的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农作用,优化‘保险+期货’”。今年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八年提及“保险+期货”,也是大商所通过“保险+期货”服务“三农”的第九年,这一特色金融支农模式在保障农户稳收增收、推动乡村产业健康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方面进一步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认可。
财政支持比例创新高
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作为“保险+期货”模式在我国的首倡者,大商所在2022年高度重视党中央关于“保险+期货”、大豆扩种、生猪保供稳价的重大战略部署,通过“保险+期货”项目帮助农户安心种植、养殖。在项目设置上更为系统化,紧密围绕国家政策导向设立品种专项项目,以“一个额度分档、两个品种聚焦、三个地区专项”为思路设立6大项目板块,提升保费自筹比例要求,引导项目常态化、可持续发展。
从全年项目开展情况来看,各方参与踊跃,市场反响良好,项目规模进一步扩大,大商所全年引导64家期货公司联合保险公司共开展362个项目,包括11个大豆振兴专项、19个生猪专项、23个地区专项和309个养殖分散项目,实现总理赔约3.5亿元,覆盖农户15.7万户、现货197万吨。
其中,大豆振兴专项项目方面,大商所投入近3000万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7个省开展了11个“保险+期货”收入险项目,覆盖种植面积161万亩,赔付2900余万元,通过价格、产量两端提供保障,为50家合作社和8.6万余户农户扩种增信心、添底气。在安徽、黑龙江、辽宁、山东局部地区减产的情况下,豆农在“保险+期货”的保障下实现了每亩600—1000元的预期收入。
生猪专项项目方面,大商所投入1.23亿元,开展19个生猪专项项目,涉及现货量370万头,赔付1.76亿元,农户自缴赔付率268%,也就是说,养殖户每投入100元的保费,即可获得268元的赔付。
地区专项项目方面,大商所投入1700万元,在大连、新疆、西藏开展23个大豆、生猪、饲料品种的种植和养殖类项目,赔付超917万元。
养殖分散项目方面,大商所投入9900万元,在全国20余个省份开展309个生猪、鸡蛋、饲料品种的养殖类项目,赔付超1.3亿元,有效了满足了更广大区域农户相对灵活的风险管理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多年推广和完善,“保险+期货”项目的保费来源已逐步实现向“多方共担”的升级,各界认可度和参与度不断提高。
纵观2022年大商所“保险+期货”项目的保费构成,财政补贴为2.72亿元,占比38%,为历年最高,而交易所补贴为2.68亿元,占比37.5%,为历年最低。在2022年的11个大豆振兴项目中,除交易所支持资金外,各级财政以及农户等共缴纳了超70%的保费,其中财政资金支持比例更是首次突破50%。
助力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保险+期货”这一中国特色的期货支农支小模式,是把一家一户办不了、办起来不划算的事交给期货市场来办,把农产品价格变化的风险交给期货市场进行市场化管理,把中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衔接起来。
“高赔付并不是衡量项目效果的唯一指标,更不是‘保险+期货’模式的最终目的。‘保险’归根结底来说是一种对风险或预期收入的‘保障’,我们更希望看到在这一模式的‘呵护’和‘托底’之下,农户可以更从容、自信、安心地应对价格、产量的变化,可以培养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可以有稳定的收入预期,保障种养积极性,为产业振兴提供动能,有力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大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时代、好政策从多渠道富裕农民、扶持农民、激励农民,让更多新农民挑上了“金扁担”。大商所也正用新思路、新模式、新方法,助力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夯得更加坚实。下一步,大商所将深入贯彻落实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在项目设置上充分围绕国家政策导向,服务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积极响应农户、期货公司等参与主体的呼声,不断优化“保险+期货”。在种植项目上,撬动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形成综合效应,探索解决农户备耕期融资难、销售期售粮难的问题,全产业链保障农民生产积极性。在养殖项目上,进一步提供便于农户理解的标准化产品,满足农户随时投保的需要,促进“保险+期货”长效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