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拥有广阔的成长潜力,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创造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不少地方都可以因地制宜找到推进首发经济的“发力点”。
1月至7月,上海新增770家首店,比去年同期增长16.5%;7月,2024全球首发节“运动快时尚专场”在北京华熙LIVE·五棵松开幕,20余家国内外运动品牌参与,近100款潮流新品首发、首秀、首展……今年以来,首店首发已成为我国消费市场的新亮点,“首发经济”这个名词也逐步走进大众视野之中。
“积极推进首发经济”,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的一项要求。相比人们比较熟悉的首店经济,首发经济在内涵和视野上有了新拓展。所谓首发经济,是指企业发布新产品,推出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新技术,开设首店等经济活动的总称,涵盖了企业从产品或服务的首次发布、首次展出到首次落地开设门店、首次设立研发中心,再到设立企业总部的链式发展全过程。
新名词,通常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而产生。一方面,在我国消费市场持续扩容提质的背景下,首发经济不仅能满足消费者对新鲜事物和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也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商业机会。另一方面,首发经济还可以为城市发展带来新的可能。纷至沓来的品牌“新面孔”,既能带来看得见的客流,又有助于扩大就业、增加税收。从某种角度来说,首发经济可以成为推动经济结构变化的新力量。
当然,首发经济想要“一呼百应”,离不开政策支持。以上海为例,自2018年5月起,上海发布打造全球新品首发地政策措施1.0版,推进7个区建设首发地示范区,推出了全国首份首发经济团体标准,发布了首个首发经济活跃指数,首创了“全球新品首发季”和“拥抱进博首发季”标杆活动。今年4月,上海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出7条促进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举措,用真金白银支持高能级首店落地,支持首发、首秀、首展活动。
或许有些人认为,除了少数一线城市,对大多数城市而言,首发经济意义不大。这样的看法并不全面。首发经济的内涵不只停留在“开设首店”“首发新品”,还扩展到“从新品到首店再到总部的首发经济生态链”等内容。首发经济不仅指终端产品与服务这类消费型首发经济,也包含产业链各环节、产品各个阶段的生产型首发经济。比如,武汉致力于通过“无人驾驶”,跑出城市未来。应当看到,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拥有广阔的成长潜力,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创造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不少地方都可以因地制宜找到推进首发经济的“发力点”。
值得一提的是,在首发经济的热潮中,不少品牌面临着将瞬间热度转化为持久吸引力的挑战。比如,有些城市的个别首店开业时门庭若市,不久便门可罗雀。其实,首发是品牌和城市的双向选择,品牌选择城市,看中的是城市的商业活力、消费潜力以及营商环境。将短时的“爆红”转化成持久的“长红”,品牌要努力,城市也需给力。如此,才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具性价比的商品、更优质的服务、更独特的体验,进一步繁荣首发经济。
消费既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首发”不只是一场“首秀”,还会带来持续发展增量,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城市和企业共同努力。